诗意党校
青岛市委党校的大门并没有咋咋呼呼的气势,也没有刻意引人瞩目的渲染。相反,倒是有几分不显山不露水的朴素。好像有意反衬着这个喧嚣的年代。
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,我到党校学习来了。
这是一座看上去普通的院落,进得大门,几乎有点拥挤感。逼仄的楼宇下,并不宽阔的路,并不花哨的环境,跟现在的新建院校不一样,似乎它无意去追求那种“大楼”的耸入云天,这是不是隐含着追求“大师”之谓呢?当然,这只是我的臆想,党校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院校,但是在教书育人这一点上,应当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吧。
马克思恩格斯的雕像面南而立,那美髯仿佛飘拂起来。而所有在他们面前走过的人,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,所以也就没有了欣赏的表情,而是崇仰。而崇仰是源于信仰的。
往里走,突然就有了别有洞天的感觉。先是以“宁德湖”命名的一个天然湖,成群结队的锦鲤忽焉在前忽焉在后。杂花湖边绕树生,鸟雀枝头弄日影。有人以剩饭戏鱼,却不料惊飞了树上的鸟儿。
绕过宁德湖,就可以登上毛岭山了,我以为山名是有意取之的,那样就有了牵强的意思。可听转业在党校工作的战友说,这山本来就叫毛岭山。这大概也是一种历史的机缘,亦或是人民的馈赠?
今天的课程是《共产党宣言》导读。老师开头一句:“马克思恩格斯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写下了这本伟大的著作”。一下子就把我的情绪调动起来了。果然,老师的讲解都掩饰不住浓浓的诗意。政治课充满着美学意味,这是我始料不及的。精神向度与语言向度和谐共生,信仰与信心完美契合,诗意,在历史的嬗变与现实的呼应中,汩汩流动,课堂也就洋溢着真理与诗意的交响了。“一个幽灵,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。”“全世界无产者,联合起来!”读了这一头一尾诗意盎然的句子,难道你就不想读读全文吗?我们在经历了政治的狂欢与政治的娱乐化以后,曾经一度陷入茫然而不知所措。这堂课让我有了回归的感受,是回到当初的信念,也是回到当初的情怀。
下课后我们到院里散步,这可以称之为是党校腹地的风景了。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浮山,几栋别墅式的学员宿舍点缀在山脚下,平和而又典雅,没有廉价的抒情,倒有一点点内敛。顺山势而建的蜿蜒小路,曲折而又宁静,大有“曲径通幽处”之妙。大概是两边的花木给人以“春桃悄绽蕾,恐惊读书人”的暗示,我边走边想,这是个妄谈理想与信仰的年代,喧嚣与热闹的背后,是本质的沉闷,亦即丧失了诗性的追寻。因此,坚守就成了共产党人的品质要求,而党校是唯一的阵地吗?然而,当下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,往往被冠以“最美”的称谓,这是不是在证明着人性、诗性、党性的内在逻辑呢?每当我们试图用“整体性”对社会进行叙述的时候,总是有人心不古,远离“诗意栖居”的惶恐,但每每真正面对一个个“最美”的时候,内心的正能量,就会油然而生。这是不是我们的判断本身缺乏了诗意的向往,而偏差了?
这样想着,就到了院外的康有为墓。拾级而上,山坳里,浅浅的墓,高高的树。墓碑前还有为祭奠他而烧的纸灰。历史人物是历史的魂,让后来人保持了生生不息的记忆。无论他的理想是否在当时得以实现,哪怕仅仅是一道思想的闪电,也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。康有为墓毗邻党校,无意间给党校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。也给其诗意平添了几分文化乡愁。
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到康有为的墓地,我好像穿越了一段历史的时空。放眼望去,浮山葱绿,春天在树木花草上,也在我的心头,漫漫地铺展开了。